澎湖專屬樂曲-廟會


  從犒軍到送王船,乩童、福倌和道士,在人和神之間搭了溝通的橋樑。


  宗教儀式使得神擬人化,建構了人和神共依的生活模式。


  信仰是一種過程,儀式是一種謙卑;神的使者,解構的是一種人道情懷的語言。看海的日子/澎湖縣政府


  澎湖地區奉祀的神祇多達數十種,在97個村里中,廣佈大小寺廟多達183餘座(登記有案者),年代久遠的寺廟如天后宮、武聖廟、城隍廟、觀音亭與保安宮…等,都是具有歷史保存價值的重要據點。

  由於各廟宇所供奉的神祇各有不同,所以祭祀的日期、時間、習俗…等也有所差異,因而衍生出多種兼具不同傳統文化,卻又蘊含濃郁地方特色的廟會活動。至於談到宗教,則免不了要介紹澎湖的信仰中心-天后宮。

  澎湖天后宮位於馬公市中央里,是全台灣歷史最久的媽祖廟。相傳至元17年(西元1280年)元世祖派兵征伐日本,遭遇颱風,官兵漂散,而夢見媽祖救眾,登陸平湖嶼(即澎湖嶼)。官兵們驚濤餘生,咸認是媽祖的神祐,所以至元18年世祖封媽祖為「天妃」,立天妃宮,設澎湖寨巡檢司。

  天妃宮俗稱媽祖宮,明代稱為「娘宮」、「媽娘宮」、「娘媽宮」等,廟名也是地名。嘉靖42年(西元1563年),俞大猷剿倭勝利,擴建媽祖宮。萬曆20年,西元1592年),日本「鎖國令」弛懈,倭寇侵襲沿海及澎湖。朝廷派兵圍剿佔澎的倭寇,大勝,都說是媽祖神祐,所以宮兵及移民便再重建媽祖宮而成為現今之貌。當時地名為「娘宮」。

  清康熙22年(西元1682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隧進攻澎湖,打敗明軍。

  當時施琅認為能進攻取勝,全靠媽祖顯靈相助,於是奏請康熙皇帝加封。清廷據奏許准,並且特派禮部郎中雅虎專程來澎湖皮祭,表示敬意。隔年,就正式加封媽祖為天后。從此,媽祖宮又稱為「天后宮」,地名「媽宮」。民國9年日據政府改地名媽宮澳為「馬公街」,從此「媽宮」成了「馬公」。

  此外,台灣國寶天王級演奏家(Piyo Hu) 胡笙先生為「2006澎湖花火音樂季」-海洋戀人週活動代言,精通各種管樂器的他一口氣便完成了一、二十首曲子;此次更藉由代言花火音樂季的機會,特別將其中完好的12首曲子贈送給澎湖縣長王乾發,以作為結合藝術推展觀光之資源。


本文附帶連結之樂曲,即為專輯中的「廟會」。

  • 音樂連結處:連結點
  • 資料來源連結點
  • 版權聲明:本網頁之音樂與文字已經取得澎湖風情話同意使用,若其他單位需使用,請直接與該網站站長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