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巾嶼名稱最早出現於杜臻的《澎湖臺灣紀略》,位在西嶼坪北北西方約1.9公里。周圍364公尺,面積0.46公頃,附近約有十個小礁,退潮時面積增為3.86公頃。其中較大的岩礁六個,全島由北面海上遠眺,狀似古代包頭的頭巾,因而得名。高拱乾《臺灣府志》則謂:「頭巾嶼形如角巾。」頭巾地勢陡峭,其最高點為49公尺,周圍岩礁眾多,北邊有一礁名「頭巾仔」,高約6.1公尺;南邊有一礁名「鳥仔代仔」,高約2.8公尺;東、西兩邊尚有許多形似相連的小礁,均已成為各種燕鷗候鳥棲息繁殖的場所,如蒼燕鷗、白眉燕鷗等,冬季也盛產紫菜。資料來源:走讀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