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地名之旅Part61 大池與小池 


  西嶼鄉大池村、池東村及池西村這三個村落的地名,先民取名單純,以村落附近有天然的大、小池塘而得名。

  大池村,清朝時代叫做「大池角社」,日據時期稱為「大池角鄉(村)」,民國四十年實施地方自治才叫西嶼鄉大池村,由於村落北側有個池塘,故名,那個池塘現已建成水庫。

  在大池村落戶的移民年代較晚,約在清朝道光年間,以從事「延繩釣」漁業為生,光緒十五年(1889)才興建神廟「治安宮」。

  大池村的特點是民國三十九年有一批反共義士在該村港口登陸,在那個年代裡是澎湖一件大事,一直到民國六十年代還有許多人叫大池村是「義士村」。

  小池角,自清朝至今都是鄉治所在地,清朝時代的「西嶼澳」,日據時期的「小池角支廳」、「西嶼庄」等鄉治辦公廳舍都設在小池角。

  在古代,小池角村落中央低窪處有個小池塘,後來由於居民日增,才將低窪地填高建房子,民國四十年實施地方自治,將小池角規劃成兩個村落,以「小池塘」為界東側聚落叫做池東村,西側叫做池西村。

  這是個多廟的村落,共有關帝廟、西中堂、玄鎮宮、福德宮等四座,最早興建的是關帝廟,建於清朝宣統二年(1910),關帝廟的建築風貌也不同,屬大陸北方的寺廟建築形態,結構簡潔,裝飾不多,展現古樸典雅。

  村落裡的呂姓族群是從馬公市東衛里遷來的,最先到東衛落戶的先民叫呂成都,清朝順治年間自金門遷徙而來,到了咸豐或道光年間,才有部分遷居小池角。黃姓族群最先在小池角落戶的「開澎祖」叫黃仁長,約在雍正年間自金門移民而來。


資料來源:澎湖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