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東吉嶼附近是否有「海底沉城」,澎湖地方漁民指出,十餘年前有漁民在該處水域潛水漁撈時,確實曾發現有宛如石室一般的空間,但應該是玄武岩和珊瑚附著的海底岩礁;鄉土文化工作者則認為以時間和澎湖的發展史來看應持保留態度。

  中華水下考古學會今天在記者會中指稱,在澎湖望安鄉三級離島東吉嶼附近海域,探勘發現有約在六、七千年前,「疑似」海底沉城的人為構物,消息傳回澎湖後,民眾和文化工作者卻有不同的看法。 本縣漁民出生、望安籍的縣議員葉明縣表示,他在十幾年前從事漁撈活動期間,曾聽漁民同業在東吉嶼附近海域,潛水至三十至五十公尺處捕魚時發現有一處小型洞口,經敲挖擴大後,裡面有一大空間,有不少魚類和海洋生物棲息在裡面,應該是珊瑚與玄武岩形成的構造。

  本縣地球科學相關課程老師林長興表示,如果真有「海底沉城」存在,原則上基於熱愛地方的前提,倒是樂觀其成由相關單位統籌性的水下考證,至少可以增加澎湖歷史甚至人類文明史更豐富的一頁。同時,水下探勘考古工作必須十分慎重,甚至需要有確切的證據,才能進一步確切和發佈消息,較為妥當。

  林長興認為,由於主要為玄武岩熔岩流凝結冷卻生成的澎湖群島主要地質大部份為玄武岩,玄武岩在凝結過程會發生許多物理或學性變質作用,因此,很有可能是玄武岩板狀節理或裂理,此外也有可能因為地球板塊推擠後熔岩溢流時被兩側岩曾擠壓,造成兩側沉積岩圍夾的「岩脈」,澎湖許多海床上都可以看到,而海蝕作用千百年後表面平整是可以理解的,應該和傳說中的虎井沉域類似是玄武岩自然構造。

  另許姓文化工作者也認為,該會提到東吉嶼和馬公市離島虎井島傳出的澎湖虎井沉域有關連,根據現有文獻記錄顯示,虎井沉域在明末、清初間澎湖即有漁民傳說,至清朝中葉以後,有了「澎湖八景中-秋高虎井看澄淵」後,才有較具體的傳說,虎井嶼和東吉嶼相距百公里遠,兩者的關連性,確實有疑問。 許姓文化工作者表示,包括現有有關澎湖文獻中,根本不見東吉嶼海底域的傳說,而澎湖已知有四千五百年左右的文化層遺址,該粗繩紋陶時期的生活型態大都為構木架屋,和石屋等人為建構物有生活型態的差異;澎湖正式設置則在七百多年前的西元一二八一年,海底雖曾有古生物石出水,就中亞地區人類歷史人文的遷徙角度來看,也沒有直接的關連性,所以這項訊息應持保留態度和進一步考證。

資料來源:澎湖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