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這個地名,歷朝以來各有不同稱呼,下列三種「考證」如下:
秦、漢時代:叫做「方壼」,顯然是以地形取名,因為馬公市內灣─沿馬公港到風櫃半島北岸,像一個扁形方壼。
唐朝時代:叫做「彭湖」,這是個水名,如昌魏縣、魯山縣、房縣等境內都有地名叫「彭水」,取名「彭湖」,與大陸內地水名有關。
南宋時代:叫做「澎湖」,也是以環境取名,即澎湖外海波浪澎湃,內海則像一個湖,與澎湖環境十分吻合,因而沿用至今。
據文獻記載,目前陳列於台灣歷史博物館中的石斧之一,就是在澎湖湖西鄉虎頭山出:日本考古學者伊能嘉矩於民國廿九、三二年,在澎湖白沙鄉等地發掘「無紋陶器片和耳陶器片」(白沙鄉瞭望山、永安橋南端),「繩紋土器片、石斧斷片及赤色無紋土器片」(湖西鄉龍門村海邊)等先民遺物。
民國十一、十二兩年,台大已故地質學教授林朝棨,在澎湖發現貝塚共廿六處,較引人注意的是人類頭骨、玉質飾物、陶器、獸骨、鐵器、古錢:其中一枚「熙寧元寶」,據說是全省最早出土的古錢。
這些先民遺物,可歸納為兩大類:
繩紋陶器片、石斧斷片:屬「先民文化層」。
陶器、古錢、鐵器:屬「近代文化層」。
「先民文化層」,發源於華北,與大陸「先史繩紋陶器文化層」具有同樣悠久的歷史─至少在秦、漢時代之前,可見當時澎湖與大陸已有交通,先民文化才能在澎湖傳播。
在秦始皇與漢武帝時代,武功蓋世,領土遍及中原西類:東對日本、韓國,西通西藏,南及中南半島,北至外蒙。
這兩代帝王都崇拜神仙,經常派人往東海訪仙,尋求長生不老的藥材;如文獻記載:「秦皇、漢武信好神仙不死之術,道家方土競相用事、採藥訪仙,泛舟東海諸島百餘年,海上早有神山仙人之傳聞……」。
「方壼」,就是秦漢帝王訪仙尋求不死之藥的仙島(澎湖)。
資料來源:澎湖逍遙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