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據「台灣紀略」記載,清朝乾隆年間(公元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年),澎湖本島(包括馬公、湖西、及澎南地區)叫做「媽祖嶼」,馬公叫做「媽宮」。
後來,「媽宮」所以改成「馬公」,是民國九年(公元一九二○年)日本人所改,改地名的目的是要配合澎湖改為「郡制」(即澎湖郡)及消滅中國傳統文化。
澎湖已故文獻專家蔡平立生前曾說,民國九年四月,他就讀「公學校」(即今馬公國小)時,校名就叫做「媽宮公學校」,由此證明,民國九年四月馬公的地名還叫做「媽宮」。民國九年九月,日本殖民政府重新規劃台灣行政體系,將澎湖改為郡制,「媽宮公學校」立即改為「馬公公學校」,「媽宮」這個地名也改稱為「馬公」,各機構名稱全部改成「馬公」。
「媽宮」這個沿用了五百年歷史的地名,於民國九年九月起變成「馬公」,迄今已被改了七十六年之久,但是人們仍然叫做「媽宮」。
民國七十三年,蔡平立先生寫了一篇文章,記述「媽宮」被改成「馬公」的原因(該文已編入「馬公市誌」):
─日本殖民政府刻意要消除中華民族文化,先改掉傳統地名,毀舊立新以配合改郡制。
─日本人一向有簡化漢字的強烈意識,將「媽」刪掉女字旁,謂之「簡」,將筆劃較多的「宮」改為「公」,謂之「化」,而且「媽宮」與「馬公」是諧音,日本人自以為改得十分貼切。
因此,當年「馬公要港部」(類似現代海軍基地或海軍軍區)的日本海軍官兵帽子,最先繡著「馬公海軍」四個字。
從此,「媽宮」這個地名即由「馬公」取代,顯見外來的殖民政策,像潮水一般淹沒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資料來源:澎湖逍遙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