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市五德里,是澎湖古老的村落之一,明朝時代叫做「圭母塢」,清朝時代叫做「雞母塢社」,光復後才改稱「五德里」。

  取名「圭母塢」,是以地形作根據,因為五德里村落後面有個小山,形狀像母雞蹲著孵小雞而得名。

  明朝時代所以取名「圭母塢」,是因為「圭」與「雞」閩南話諧音,到了清朝時代,先民認為將「雞」簡寫成「圭」不適當,因而改稱「雞母塢」。

  「圭母塢」村落原來是在今雞母塢山南麓,民國五十年左右,台大教授林朝棨到澎湖研究地質時,在雞母塢山南麓海邊發掘到一大片貝塚,他鑑認結果證實,貝塚遺物─不少碗盤碎片及一大堆螺殼,是屬於明朝末期的,也就是說,明朝末期雞母塢山南麓就有人居住了。

  五德里聚落現址,是在清朝道光年間才由別處遷來,但據該里年高居民說,聚落是自雞母塢山南麓遷來,原因是雞母塢山南麓較接近嵵裡里海岸,每當海盜在嵵裡海岸登陸後,就沿著嵵裡、井垵打劫到「圭母塢」,先民為逃避海盜搶劫,才從雞母塢山南麓遷到東麓(即現址),因為東麓有雞母塢山作屏障,海盜看不到。另一個可作明朝時代雞母塢山南麓即有人居住的「證據」是,目前南麓仍有地名叫「前寮」、「前寮井」等,而且仍遺留一處年代相當久遠的古井遺跡。

  據五德里居民代代相傳的說法,自明末到清末,五德里先民就擁有十多艘大帆船與大陸廈門、漳州、泉州、汕頭一帶進行商業交易活動,因此雞母塢山南麓有個港灣叫做「泊船垵」是澎湖重要港口之一,因為該處港口可避強勁的東南風(颱風)。

  由「圭母塢」、「雞母塢社」、「圓頂」(日本時代的地名)演變到民國四十年,實施地方自治才改名為「五德里」,這個古老村落已存在了六百多年歷史。


資料來源:澎湖逍遙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