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8.7在地實驗訊】詩是什麼?詩該長什麼樣子?對詩的書寫與物質呈現,我們習慣的形式是文字和紙張,但是現在,詩已經不斷豐富膨脹它自身,詩的意象流溢蔓延到各種領域的創作。詩原本就無所不在,我們在欣賞創作中不時的驚呼,「啊,這是一件詩意的作品!」因為詩原本就是一種精神,展現人的存在與本真,在每一個精微的隱喻背後,不管它是操弄什麼形式,都是一首可被閱讀的詩篇。在劇場中我們看見詩,在電影中我們看見詩,越趨複雜的傳播媒體刺激開展我們的感知能力,每一天我們的生活都可能遇見詩。我們越來越難釐清所謂藝術的形式,一個電玩遊戲可能更讓我們覺得是一件藝術作品,而一首印成鉛字放置在報紙詩的欄位中的「詩」,我們卻覺得它是毒害人心靈的東西。
「詩已經跨界」。死詩人社如是宣佈,這是一群恰好是輔大同學卻不自限為學生社團的年輕詩人,成員有德俊、靜瑋、小妘、道偉、懷琦等等,正如創世紀詩刊主編須文蔚所言,新舊世代、主流非主流之分往往只在於概念的不同,而非年紀或規模的差異。死詩人社之所以算新的世代,是因為他們抓到了一個點:詩的跨界。死詩人社出了第一期詩創作後,98年「跨界的騷動」就在談詩的跨領域發展。他們找了須文蔚談網路詩,鴻鴻談詩與劇場,林群盛談電玩與詩,而林德俊自己談電影與詩的結合。詩的意象原本就存在於各種創作,而詩與其他藝術的結合也屢見不鮮,但是死詩人社所談的跨界並非「領域相加」的結合,詩人作詩加上畫家的畫,結合起來還是不能稱為跨領域的詩創作。談跨界,他們找的是會作網路多媒體詩的詩人,或曾經以劇場表達詩的詩人。詩能跨界是因為新的一代已經擁有掌握不同媒材的能力,詩人們本身的感知已經發展到另一個更豐富的層次,他們不再滿足於既有的藝術形式,而他們也擁有自我完成的創造新藝術的能力,這才是詩的跨界。
在一幅算命卜卦的男女痔面圖上書寫命運的詩篇,或是在山水詩句中嵌入一幅真正的山水畫,讓詩句的排列除了有符號功能,還有視覺的美好體態。這是從事廣告視覺設計的大蒙在網頁上創作的多媒體詩,發表在「全方位藝術家聯盟」的網頁上。「 全方位藝術家聯盟」由吳德亮發起,參與的藝術家包括杜十三、大蒙、呂道詳、須文蔚、白靈等。由須文蔚主編網頁,大蒙美工設計。在網頁上的呈現全都是多媒體的詩創作。須文蔚說:「 網路上的詩創作有太多的可能性,不是把詩放在網路上就是網路詩,以電腦為媒材的創作要能掌握它的特質。」如傳統詩集以印刷方式出版必然有一定的版面限制,網路詩沒有,一個句子可以無限延伸。再配上動畫、聲音的多重視聽效果,甚至可以讓閱讀詩句的讀者一同互動參與,「再創作」一首詩。網路的多向文本造成思維方式的流動變異,沒有一個中心權威的結局,甚至連閱讀經驗的同一都不可得。
須文蔚舉自己的詩作為例,「在子虛山前哭泣」就是一種典型的多向文本的詩創作。從一首討論泉水的詩開始,須文蔚在每一首詩後面提供幾個不同的選項,每個讀者都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去路,每個去路都有不同的結局,讀者在詩的迷宮中無法辨識自己的方位,卻有一種新的閱讀體驗。「把詩刻在波動的湖面」是須文蔚用JAVA程式加動畫完成的,詩句像一片搖曳生姿的葉子緩緩墜落,掉在文字砌成的海浪上,載浮載沉。文字已經視覺化成為一幅畫,文字已經溢出我們預設的所指,重新以文字本身的圖像再創一種新的指意符號,讀者也再不能分辨這樣的閱讀經驗是仰賴人思維或是美的感知能力,因為各種新的藝術形式也正在不斷延展我們新的知覺觸角。
須文蔚認為,網路詩的創作除了是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以外,它也有拓展文學創作人口的功能。詩的發表空間極為有限,報紙副刊算是一個重要的管道,但報紙副刊為了顧及商業利益,必須迎合大眾的品味,而它的空間有限,只能容納極少數的篇幅,其中又以成名的創作者容易登上版面,新一代的創作者只好利用網路BBS發表創作,彼此交流的園地,如晨曦詩刊,定期將網路上的詩編輯成冊,讓年輕詩人的作品在稀有的文學發行通路中能有一種發言的可能。 網路文學最常被詬病的地方在於匿名,作品的不成熟,須文蔚認為,匿名原本就是網路社會的常態,作品本身就是作品,文學史的編纂向來都以人物編年的方式,網路文學正好可以打破這種觀念。以美學形式或作品風格作為詩分類的標準,也不需要太介意無法追尋創作者的風格足跡。而網路的創作雖然有很多是不成熟的幼稚之作,卻是最新的詩作形式的實驗場域,只要細心的編輯整理,還是能夠保留一些佳作。
詩的跨界是一種新世代的概念,下週我們將持續對新世代詩人(包括死詩人社)及跨界創作的詩人作進一步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