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自建國以來,雖然那些留辮子的大小官員吸鴉片、貪瀆,甚至做了不少喪權辱國 的事,一直到現在仍然令人不能苟同,但是,對國土邊防及治安,卻比明朝做得好,這一點是不須置疑的。例如,在光緒十三年,除了在馬公市區營造一座澎湖城,還在目前馬公市郊東衛里及西衛里分別設置關卡,派軍隊防守,主要任務是要防範倭寇(日本海盜)及紅毛番(荷蘭人)偷渡入城從事走私、搶劫等勾當。因此,「澎湖協鎮」(相當目前的澎防部)就設置「東衛」、「西衛」這兩個軍事防守據點,先民也據此作為村落地名,這是澎湖九十多個村里中取名比較特殊的。東衛、西衛這兩個村落地名,迄今也有一、兩百年歷史了,地方政府及先民仍然代代沿襲一直到現在,從未更換。


  看過澎湖文獻的人都知道,日本海盜或荷蘭人在澎湖走私或搶劫,被軍隊發現後逃走的路線各不相同,日本海盜向東方逃,經過東衛、隘門,到林投海岸由預先停泊在林投海 岸的海盜船接應後逃走。荷蘭則常在西衛海岸停泊擺渡、當清兵要逮捕他們,就向北方逃,到了西衛就搭乘擺渡駛向白沙鄉海域,然後登上預先停泊在瓦硐村港外的海盜船,向「吼門」(即今跨海大橋出口處)逃離澎湖。例如:「澎湖城」的北門,就在今車船處及公賣局一帶,距西衛不過一公里多,而「澎湖城」東門則在今中小企業銀行一帶,距東衛不過兩公里,卻仍然特別設置東衛、西衛兩處關卡,兩處關卡因而變成村落地名,具有歷史上軍事防禦遺跡紀念意義。

資料來源:澎湖縣政府旅遊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