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文學錯身(一筆站長的文學殘影紀錄)本文區:

晨曦詩刊的崛起

  十八世紀詩人格雷伯是這樣形容村婦的:「她好比淘金礦的奴隸,身邊的財富使他們備加貧窮。」英國的經濟學家John Naughton引用這個妙喻,指稱網路出現後窮人和學生陷入了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的窘境。 關心網路文學發展者,也經常會只見到金礦,而忽略掉礦工才是財富的來源。多數討論網路文學發展的評論者,經常會受到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WWW)的聲光效果迷惑,忽略了使用現代科技的「下層民眾」──學生與教師,努力建造數位文明的場域。那些深埋在「電子布告欄系統」(Bulletin Board System,BBS)裡的文學討論區,聚集了無數懷抱著書寫熱情的寫手,正以文字經營一個個新文學社群。


  在眾多「電子布告欄系統」型態的網路文學社群中,一九九六年就成立的《晨曦詩刊》,可說是最具有指標的網路文學團體。因為在九○年代,過去還頗具號召力的大學學生文學社團,普遍都面臨人數不足的窘境,幾個跨校性質的文學團體,像《植物園詩學季刊》雖然一度聲勢浩大,然而在出版市場上表現不佳,只出版了四期就無疾而終。而《晨曦詩刊》卻能透過「電子布告欄系統」維繫校園詩人的創作熱情於不贅,行有餘力,則跨媒介出版紙本詩刊,堪稱網路詩壇的一線曙光。


  「電子布告欄系統」其實問世甚早,早在一九七八年就初具雛形,其運作的基本理念就是希望以低成本技術,達成文字傳播的目標。八O年代科學界評述這種技術時就稱:「BBS的成本比一枝鳥槍的成本還要低,它可以把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一個普通人變成出版商、現場記者、組織者、革命人士或教師。」不過這樣的理想一直要到十五年後,也就是九O年代中期以降,臺灣一群愛好現代詩的學生、老師和青年人,方才透過《晨曦詩刊》的架構,透過網路,把一群詩人的角色變化成出版商、編輯、文學評論者與網路文學的革命家。


  《晨曦詩刊》的發刊詞,具有網路書寫的特質:句子特別長,而且特別強調新穎。他們是這麼說的:


  這群網路新詩創作者代表的是新時代新青年與新思想的的誕生,我們可以藉由網路的新詩創作來發掘出這時代青年人所想、所看與所認知的情感主題,生活慾念,與新的思想變遷。這是臺灣詩壇未來所面對的一個新詩的寧靜革命,基本上,對我們這新一代的新詩寫作者,應該抱持著自我期許與鞭策的嚴肅態度踏上臺灣新詩的土地,追求一種革新成長的要求是我們必須自我不斷警惕與反省的。

     這麼具有朝氣的革命宣言,確實以晨曦擦亮了詩壇灰暗的天空,也照亮了許多網路寫手的雙眼。


  詩刊創辦人之一的高世澤構想中的《晨曦詩刊》,希望透過「電子布告欄系統」的公開園地,推廣校園裡的新詩創作與閱讀文化。它的性質和傳統的同仁詩刊如《現代詩》、《笠》、《創世紀》或《臺灣詩學》最大不同之處,就在於並非以紙本刊物為精神象徵,而是以「電子布告欄系統」上的一塊詩版為傳播媒介,提供網友一個自由發表的空間,張貼最新作品,討論詩學理論,提出詩作評論。而且面對一般大眾對於網路創作品質良莠不齊的懷疑,他們一開始就以詩刊編輯的方式進行管理,一旦編輯出一份完整刊物,除可在網路上閱讀外,還期望能印製成平面的書刊。

     或許因為主其事者努力約稿,或許因為平面出版作為推手,或許這份詩刊確實提出一種嶄新的經營方式,引發了網路詩版朝向制度化與編輯化的變革。這份處於半封閉狀況下的「電子布告欄系統」中的刊物,卻意外地獲得網路詩創作者的熱情回應,在成立五個月之內累積了千餘首詩創作,在版上發表作品的詩人高達五十餘位。


  《晨曦詩刊》一直追求建構一個「網路文學烏托邦」,也就是一個獨立於大文學環境的互動模式。一方面,他們堅持選詩的公正性,因此不講知名度與交情,一概由每期約集的選詩委員會甄選;二方面,不跟隨文學媒體企畫編輯的風尚,不主動照專欄主題邀稿,只刊登投稿作品。所以對網路詩的寫手而言,能夠登上《晨曦詩刊》的作品,可還要有一定的水準。


  受限於出版經費不易籌措,截至目前為止,《晨曦詩刊》的紙本只出版了六期,但是累積的作品與評論的品質與深度,可算是目前最可觀的新生代詩刊。特別在第五期當中,由他們籌組的「新詩落網」研討會論文與討論記錄,提出新世代對於網際網路的觀察與針砭,出自於經常出沒於網路的他們所言,自然更具有參考價值。


  像《晨曦詩刊》這樣一份充滿理想性格的文學刊物,充分彰顯出網際網路問世初期,文學界對於網路社群聚集時的一種夢想。我一直十分喜歡前任發行人Snow所言:「我們不只消耗著眾多創作者的智慧,甚且有了一個機緣,傳播更多更好的『瀰』(meme)(注)給更多更好的朋友。」


  或許你一時無法接受到他們發送的「瀰」,那麼你可以試著進入「電子布告欄系統」中,走訪晨曦,感受一種新鮮的、邊緣的文學新意。


  • ●注釋:原是英國生物學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提出的理論概念,Meme衍生於一個表示「模仿」的希臘語詞尾,它描述思想如何模仿基因的習性,從大腦轉變到大腦,不斷複製、傳遞文化中各種新的觀念,而不是從軀體遺傳到軀體。網路文化論述中,不少人引用這個概念,主張資訊不是一種靜止狀態,而是可透過網際網路跨越族群繁殖,進而自我複製。
  • ●晨曦詩刊網路投稿區的ACCESS方法如下:
    • 臺北大學北極星站(telnet://192.192.35.34),poembook版
    • 海洋大學田寮別業站(telnet://140.121.80.168),SUNBOOK版與poemMS版。
    • 慈濟大學花蓮蜘蛛養貓站(telnet://beef.tcu.edu.tw)poembook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