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垵村北港沿岸,塔公塔婆之南約十公尺之處,有天生自然之石柱數株結合突出地面,構成如一顆大樹幹,從遠處眺望,宛如觀音佛祖像,而延著南、北兩方向皆各有九座間隔之石柱亦宛如十八羅漢朝觀音之勢,村民代代口耳相傳,據說早期由大陸沿海各港口出航往台灣的船隻,行經澎湖海域時會先看到,宛如是觀音佛祖前來指引船隻,進內垵村之後才會看到菜頭埔頂(內垵之最高點),於是村民便稱此山為觀音山
觀音山
Enlarge
觀音山

  古昔內垵並未建設導航燈塔,船隻航行海洋中全憑經驗,有時遇到航行不順時,船長就會上內垵村內的媽祖宮燒香祈求,保佑船隻可以平安的通過。因此觀音山的傳說就此流傳開來。據村民劉有志先生表示;在今年的十一月中旬有數位台灣香客到觀音山上香膜拜,並說是神明指示前來的,村民們更確信觀音山是座靈山。

  由於現存之觀音山地形已改變,僅剩數株石柱,約二公尺高左右,地形並不明顯突出,實在難以想像當時情景,於是走訪村中老人並從其口中得知,觀音山原本為一座山丘、其底下之峽灣處宛如一座蓮花池,與其兩旁之十八處石堆蜿蜒成為一條活龍脈。也是一處活穴。每到夏季,成千上萬的梭魚會聚集到此山下,帶來村民們的大豐收。可惜到了日治時代,有外垵人來開採岩石,將觀音山的岩石運走作為建材,當時的呂氏家族村民雖前往外垵與開採者強烈抗議,發生肢體衝突,但因對方持有開採許可,只好作罷,因此觀音山之地形遭到破壞,僅剩現存之數株石柱,高二公尺餘、孤立於北港岸邊。而由於原來之屏風已遭破壞,故魚兒不再聚集於峽灣處、因此村民們認為原來的活穴已遭破壞。到了光復後,由於村中興建碼頭(北港舊港),又將附近之石柱開採當作建材,於是觀音山之完整地形破壞殆盡,十八羅漢亦無處尋覓

資料來源:http://www.naps.phc.edu.tw/org/01/0103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