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傘近年成為文化局積極投入的澎湖一項廟宇文化技藝,各廟宇紛紛投入經費與人力培訓涼傘人才,包含許多小學也與社區宮廟合作推動涼傘教學,大小慶典包括廟會,抑或官方的花火節及萬龜祈福活動都可以看見涼傘表演展現成果,涼傘表演根源澎湖傳統文化的廟會祭儀,在時代變遷下漸漸能見度不如武轎,然涼傘幽雅的陣頭,更具備地方文化內涵,廟宇文化的傳播,不管如何隨時帶變異而發展新的祭儀文化,但是如何將澎湖數百年宮廟文化講求感恩、知恩、謝恩及豐富儀式背後的虔敬內涵傳達給下一代方是要務,尤其當文化與觀光慢慢結合在一起時,除了外行湊熱鬧之餘,教育遊客變成多少內行看門道的行家也是刻不容緩的,廟宇文化轉化為觀光生力軍,可以期待更多精緻與富涵養。
澎湖踩踏涼傘的文化正是澎湖廟宇文化魂魄中精彩的一環,踏涼傘是澎湖獨有的廟宇祭儀文化,和諸多從外地傳入的宮廟祭儀相較,踏涼傘更具備地方特色與文化保存價值,七十年代澎湖宮廟神明互訪與廟會慶典頻仍,各廟宇都有自己的涼傘手在廟與廟的社交過程中擔任「迎」或「送」的重要禮儀,傳統神明隨轎出巡外村,必有涼傘手隨轎舞動涼傘替神轎遮日,與友廟會轎時雙方涼傘手必來一段兼具風度與氣力之美的涼傘套路競技,包含七星套路或八卦套路,甚至五梅套路或更花俏的綜合套路,雙方的涼傘手以力量與套路美學切磋比劃也暗中較勁,更展現廟宇間的友誼,是澎湖宮廟文化具有動態美學的一種禮節,這樣的涼傘文化隨著時代演進,廟會活動規模減小,肯學習涼傘的人驟減等因素,近年日趨黯淡,這對澎湖宮廟文化美學是一大損失。縣府結合多所學校、社區,6日晚間在馬公市中正路舉辦「涼傘踩街嘉年華」活動,以市區中正路為軸心把涼傘深入帶入熱鬧的市街活動,市區沸騰遊客與本地民眾爭睹,演出隊伍個個使出絕活,技藝精湛,吸引大批民眾駐足欣賞,並獲得如雷掌聲。 此次踩街嘉年華,縣府結合內垵國小、馬公國小、澎湖高級海事水產職校、興仁國小、及天后宮等涼傘隊、南管班、曼陀鈴,希望把教育與宮廟及政府三方面的涼傘與傳統宮廟力量整合起來。 武轎活動在近年成為澎湖廟宇活動中的主角,在馬公街頭也屢屢掀起高潮,除了武轎外,諸如涼傘等活動可以多元活化澎湖宮廟文化推廣,廟宇文化旅遊一直是澎湖還沒有開發成功的旅遊新秘境,澎湖廟宇密度之高與地方特色之獨特,加上保存完整而古老的祭儀,都值得大力推廣發展成為觀光休閒活動,唯獨如何更精緻化地包裝這點就很重要,活動設計的精緻度,發展周邊商品,打造觀光廟宇等等都是可以努力的方向。天后宮修復期間,許多遊客向偶無法一睹天后宮的風采,紛紛詢問甚至投書公部門詢問開放時機,可見澎湖廟宇的魅力最欠缺的其實是行銷而不是內涵。目前筆者還是認為元宵乞龜與媽祖誕辰。搭配武轎與涼傘及週邊產品開發,是澎湖最有機會發展出廟宇觀光商機的兩大活動,但需要更大的整合力量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