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的無雨清明~
清明節,澎湖沒有雨紛紛,只有東北季風吹來的3米大浪(返台船班還因此停航了…)乘著清明連假,澎湖的大街湧進滿滿的人氣,但開心聊著的好像不是返鄉,也不是想念。澎湖的孩子都去哪裡了呢?
民國八十幾年的時候,澎湖政府為了開發土地,推動了一波遷墓運動,以補助金鼓勵居民將祖墓遷至納骨塔,讓政府能夠整頓墓葬區,規劃新的土地利用。這是澎湖的清明文化逐漸消失的其中一個根由。其實過去澎湖人非常重視慎終追遠、飲水思源,清明節在澎湖是大日子,早早就會交相連絡親族,約定日子,一同掃墓。
為什麼要約定日子,不能各自找時間過去嗎?
因為在很久以前祖先們是在漲潮的時候,才得以順利渡海登島,所以澎湖人相信,在漲潮時刻祖先才能順利回家。
再加上,過去掃墓,常常是祖先三四代,或是更多族親的墓一起整理、祭祀,一年一回,工程浩大,需要家族一起分工幫忙;大家也總把這個日子視為家族團聚、聯絡感情、尋根探源的重要日子。
過去澎湖在清明時節的山頭,可熱鬧著呢。
但從民國八十幾年之後,澎湖人清明相聚的文化慢慢式微。
土地、經濟加速發展、生活更講求效率,傳統變成一種成本。
以往家族藉口相聚,先人、後人大團圓的景致,取而代之的是納骨塔簡便、快速的祭祀,親人不用再相約時間,或甚至是派代表拈香致意即可;對於土葬的禮俗也不再那麼講究。
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終究是帶走了一些細密的情感和先人的痕跡。
傳統免不了因為社會發展而不再居於要位,但卻值得被珍惜、保存。
因為那是我們之所以成為現在的重要足跡阿。
抱歉,評論暫時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