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開拓館揭幕啟用 陳癸淼重話批台獨
報紙 澎湖日報
日期 92/07/26
指稱有少數人「數典忘祖、認賊作父」 全民應共同再一次政黨輪替 前立法委員陳癸淼在昨(廿五)日的「澎湖開拓館」揭幕典禮中,慷慨激昂地指稱台灣目前有少數人正處心積慮地想毀滅歷史,此種「數典忘祖、認賊作父」的心態若不改變,全民應在一次進行政黨輪替,共同為歷史負責。
陳癸淼於昨日揭幕典禮致詞中表示,縣府及文建會共同將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做法十分良善,把澎湖之恥變成澎湖之光;而澎湖自元朝開始即以設治(巡檢司),雖僅寥寥數人,卻也證明澎湖的開發先於台灣,所以特別建議縣府於館內懸掛「全台首治」的匾額,並藉以證明台灣、澎湖的歷史淵源。
陳癸淼並引用「國可亡,史不可滅」的話來勉勵大家應對歷史負責。突然卻話鋒一轉,指稱故宮博物院於今年初舉辦「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展覽,呈現十七世紀台灣的風貌,並強調台灣這塊土地到這裡才屬於所謂的歷史時期,廣為世人所知。此舉不但直接毀滅澎湖設置七百餘年的歷史,更為台獨思想尋求立足點。 他強調,澎湖設治七百年,台灣的歷史絕不是只有四百年,少數人利用故宮辦展覽來說明台灣的「誕生」,順遂「台獨」的理念,此舉簡直是「數典忘祖、認賊作父」;若此一撮人的心態不變,則全民更應在一次進行政黨輪替,共同為歷史負責。
據了解,「福爾摩沙….「展覽中,確實說明指稱…」….台灣經過漫長的六千年原始社會,是南島語族原住民的家鄉,到西元一六00年以後,也就是十七世紀,突然產生急據的、本質的改變。所謂本質的改變是『台灣』這個概念超出原住民,含有更多別的成分,甚至反客為主,成為今日我們印象中的『台灣』。這才是我們所要講的台灣的誕生。十七世紀的多次劇變,首先是在一六二四年因為荷蘭人的入侵,原始社會的台灣被拉入世界體系。第二次大改變是卅八年後,一六六一至一六六二年因為振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台灣成為閩南人統治的海上獨立國家。最後在一六八三年,滿清征服明鄭,台灣遂被納入將近兩千年的帝國體制,成為中國的邊陲,直到一八九五年割給日本做殖民地。……台灣歷史不始於歷史時期的中國移民,但十七世紀這一百年卻是最重要的開端,其關鍵性地位只有廿世紀的變化才能相比。後世意義的『台灣』這時誕生了-這不只是”Tayouan”這個名字方為是人所知並作為這塊土地與人民的標誌而已。」又:「中國古文獻雖有『夷洲』、『琉球』的說法,然而是指今天的沖繩或是台灣,學者意見仍不一致。總之,直到明代,中國人對台灣的認識還相當模糊,視作外國,當然談不上統治。長久以來隱藏在蒼茫大海中的台灣,其引起世人的注意是晚到十六世紀的事。那時西方人東來,接著包含中國在內的各種外來勢力相繼介入,隨行塑這個島嶼的命運,將他推上世界舞台。」
陳癸淼指稱,不管是歷史還是未來,澎湖在兩岸之間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現今的台灣,正因少數人想要順遂其台獨理念,而不惜竄改歷史、毀滅歷史,這種政治人物、學者,可說是毫無風骨;因此希望能藉由澎湖開拓館來呈現台灣、澎湖與大陸間不可割捨的歷史淵源,更希望全體澎湖人、台灣人、中國人都要有歷史感,踴躍蒞臨澎湖參觀先民開拓的史實紀錄。
資料來源:澎湖開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