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廟宇宗教活動與漁民關係

  按村里大小分成「甲」,普通將一村里分三區即成三甲,每一甲推出一長者當「鄉老」,一般年齡在五、六十歲不等,大抵是年長或退休長者,比較有時間到廟裡來服務。所以廟裡拜拜的工作由「鄉老」俗稱「老大」擔任,任期一年。

  再者,一所廟宇有自己的行事曆, 有各種廟會活動,需要人又需要錢。因而每年各甲頭,有在神明面前擲筊,選出「頭家」或稱董事,即本年度的負責經營者,「頭家」要去籌募經費,計劃本年度廟宇一切活動與開支。往昔除了選「頭家」之外,還要選「雜差」即當差的人。有懂要法事,如建醮以及大規模法會,需要有固定人手,每家要攤出人丁。而這些人都是義務職,猶如服徭役,為神明服務,能當「雜差」也感到很光榮。

  平常廟宇會僱一位「廟祝」,現在或稱管理員,看管廟宇,為全天候住在廟宇當中,是有薪水的。「廟祝」工作:打掃清潔,早晚向神明上香奉茶,發通知與招呼香客等。以往的「廟祝」還會解籤詩乃至講經,傳達神意。當今「廟祝」已成為管理人員而已。帳務, 一般在三位「頭家」當中,公推對帳務較有經驗者負責整年度的收支帳。因每年隨「頭家」移轉,帳務也每移交一次。

  廟宇的財務收支情形:各廟宇殿前都設油箱,名稱有:捐獻箱、賽錢箱、樂捐箱、福田箱等不一而足,功用只一種就是香客來拜拜隨喜投入奉獻金。另外每年攤徵一次,按支出的基數約需要多少開銷,計全村每人要分攤多少錢。尤其建平安醮,必收人口錢或丁口錢,這一種錢,在村民心目中,捐給神明會人丁平安興旺,所以很願意拿出來。若有大活動乃至修廟宇,務必花費大額款項,值年「頭家」董事要出面,作募捐工作。由於各村里公廟廟產不一,諸如石滬出租,丁香魚區收入(赤崁村)、紫菜區收入(赤崁村)等,每年在元宵節或主神誕辰下公約,按約收費。

  而廟宇最大支出是重建、修建,大建築費並不常見。最通常的開支是當年的維持費,諸如:廟祝的薪水、水電費、祭典費、大小法會與友廟交際費等,都會在活動終了,用紅紙書寫收支帳公佈在廟宇大殿的牆壁上,以昭公信。

  澎湖廟宇還有一大特色,就是每一公廟都有自己的神職人員|小法與乩童,因而源遠流長,興盛不衰,代有傳人。簡要介紹其培訓過程如下:

  小法|就是懂得法術的人,俗稱法官或福官。通常每一宮廟一期點上六至八名兒童,約小學生三至四年級以上的年齡,是比較合乎學小法的年齡。由當年值年老大(鄉老)議定,向村里公廟主神請示,由乩童、扶鸞或擲筊,選出聰明伶俐的小孩。選擇黃道吉日,安相公(祖師),由法師長開壇授課。從此日起,約經半年時光,短也要三個月按日授課。先學本宮廟的「本壇咒」,是七字一句的神咒,如早上法師長授一頁,到中午學徒(小法),要背誦出來才能回家吃午飯,下午一樣由法師長授一頁,到傍晚要背誦出來才能回家吃晚飯,有的宮廟變通方式僅用一下午,當今小學生要到學校上一整天的課,也只能利用晚上學習。

  除了背誦神咒之外,接著要背誦「犒軍」、「操營」、「結界」、「造橋過限」等咒語。進而訓練「步罡」,這是小法表演科儀 的重戲。因而一村里都安有「五營」,就是五個方位:東、南、西 、北、中,視同鎮守村里平安的五營兵馬,而這五營兵馬受宮廟神明支配。所以每當有法令都要犒賞(犒軍)兵馬,以犒賞其辛勞。每一期有六個小法被訓練出來,分別由主神定代表五營的象徵:即東、南、西、北、中為五人,再有一人掌理叫「領令」,共計六人。

  當小法如期學成訓練教育課程,再擇日向全村里公演「出操」,表示正規班畢業,應學會基本的「請壇」、「犒軍」,在出操當天,上午表演「操營」、「結界」,下午表演「造橋過限」。同時其他村里的小法們也會參觀比較。換言之,這一天是小法學成的成果展,也是村里重要的法會,神人熱鬧一番。

  廟宇「採乩」有脈絡可循,通常小法在「請壇」時,突然會有男子跑到廟裡全身顫抖。有經驗的法師在長(法官頭)會測示出這一顫抖的男子,是否是本廟神明要採用的乩童,如答案「是」,即開始一系列的訓練工作。「落壇」訓練,此一新乩童住進廟宇,做密集式的「落壇」,作神明附體的顫抖,與「退駕」、即退神回復正常,反覆訓練。學踏「步罡」,做為一個正式乩童要懂得神壇各種科儀,所以要學會踏步罡。

  開口,乩童是一靈媒,最重覆是當神與人的傳聲筒。當基本訓練有兩三個月之後,擇一黃道吉日,舉行「開口」法事,由法師長主持開口儀式。開口之後乩童發出的聲音,譯音的桌頭(法師)可聽得懂,搭配之下才能從事傳達神意的工作。

  由以上簡略的介紹,澎湖廟宇最大的特色是各公廟有自己的小法團與乩童。而乩童僅是靈媒而已,最重要的是小法團,該廟興盛與否,要看小法師的「法力」是否高強,尤其法師長的法力是否讓人信得過。在古老村里各種疑難雜症都會去請教法師,這是傳統巫師的功能,即使科學昌明的今天,仍保有一些傳統的意味在,尤其漁村的俗習,很在乎「避邪」,非請小法做「洗淨」不可。

記者:宋國正報導 / 2007/06/01 14:33:00

資料來源:澎湖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