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地名之旅Part68 挽門 潭門
你是澎湖人,如果有人問你「挽毛潭」在那裡,你可知道?從明朝永曆年間開始,望安鄉潭門港就叫「挽毛潭」了。
相傳,由於古代交通不便,望安島的婦女要去一趟安平或馬公非常困難,而婦女要出遠門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化妝,古代婦女的化妝,主要是用兩條細線交叉,將臉上的汗毛夾掉,叫做「挽面」或「挽毛」。
婦女們唯恐船提前開航,就提早到港口一邊等船,一邊「挽毛」化妝,日子久了,婦女們在港口「挽毛」的畫面一再出現,人們就叫它「挽毛潭」了。
先民所以叫「潭」而不叫「港」,是因為先民看到港口呈半月形狀,就習慣叫「潭」。清朝初期,官府規劃港口名稱叫「澳」,所以「挽毛潭」也叫「挽毛潭澳」。康熙二十二年,澎湖「水師」(海軍)在「挽毛潭」部屬軍隊時,可能是為了方便稱呼,就將「挽毛潭」改為「挽門汛」。
「挽毛」與「挽門」閩南話同音,「汛」是指防禦據點。到了民國三十九年六月,縣府在「挽毛潭」興建港口時,已叫「潭門港」了。
清朝時代的「挽門汛」,是一處較大型的軍防據點,是個重要軍港,設砲台一座,戰船一艘,「汛兵」(常駐士兵)二十八人,「配兵」(換防士兵)五十人,還在附近的將軍島設「分防」。
「挽毛潭」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八罩巡檢司」(清朝時代望安地方政府)及「網垵澳」(類似現在的鄉公所)都設在「網垵社」(今東、西安村)。
自明朝永曆年間就叫「挽毛潭」,據先民代代相傳的說法是,與鄭成功於永曆十五年(1661)二月初率軍登陸「八罩」,士兵們看到有婦女在潭門港口「挽毛」化妝有關。
資料來源:澎湖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