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地名之旅Part66 鯨魚洞 小門
小門村,是西嶼鄉唯一的小離島,由於西嶼鄉本島與小門島之間有一條水道,兩岸峭壁矗立,像個小水門而得名,現在兩岸之間已建了小橋,「小門」以消失。
清朝時代叫做「小門社」,日據時期與竹灣村合在一起,光復後實施地方自治才稱為西嶼鄉小門村;它得特點是由於港口像半月形,加上一大片白沙灘,幾艘小漁船停泊港內,風光綺麗,像世外桃園。
小門島的面積乾潮時只有0.6601平方公里,島上以許姓族群較多,與湖西鄉果葉村的許姓族群同一祖先,有血緣關係;是閩南第二次的移民,時間約在明朝萬曆九年(1581),但先民自果葉村遷居小門島,當在萬曆九年之後。
小門村居民清一色以補魚為業,而且是澎湖唯一專門以捕、釣鯊魚的特殊漁業;相傳小門島古今居民所以都是捕、釣鯊魚,是因為古代台灣海峽鯊魚特別多,先民捕、釣鯊魚,主要是取下魚翅銷往「唐山」(大陸),因而沿襲至今。
小門島位在台灣海峽邊緣,在早年,漁船一出港口就有鯊魚可以捕、釣,距小門島西北方向十餘浬有一處鯊魚群集的海域叫做「鱝仔渠」,島上古今居民經常到「鱝仔渠」作業。
近年來台灣海峽鯊魚數量銳減,島上居民捕不到鯊魚,生活型態因而改變,例如未婚的年輕女性通通往外流,唯一沒有改變的是島上有個天然的景觀—鯨魚洞,每年都能招徠許多遊客去觀賞。
資料來源:澎湖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