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地名之旅Part64 緝馬 赤馬 


  清朝建國將近三百年,朝廷治理澎湖群島自順治末期開始規劃澎湖行政區域,共分為十三「澳」(相當目前十三個鄉),其中以屬「西嶼澳」的「緝馬灣社」(目前的赤馬村)這個地名的掌故最多,那些掌故多是由高齡長輩口述,文獻上未曾記載,於此就年代較久遠之一段述說。

  相傳,在元朝末期、明朝初期的政權交替年代,澎湖的社會秩序混亂,在澎湖做官的蒙古人忙著撤回大陸,漢人則以戰勝者姿態來到澎湖,在古代,不同民族的官僚要辦理政權移交,彆扭情形可想而知。

  蒙古人治理澎湖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因為他們喜愛騎馬,因此在澎湖養了一百多匹馬,兩個民族的地方官吏在辦理地方政權及財產移交時,蒙古人故意將百多匹馬放走,但明朝派到澎湖來接管的武官吳禎,卻知道澎湖有不少馬,可是在移交時居然不見一匹。

  此時,因為「倭寇」(日本海盜)趁元、明兩個政權交替的空隙,占據澎湖作亂,於是吳禎將軍一邊派兵驅逐「倭寇」,一邊到處尋找蒙古馬,果然,吳禎的一支小部隊驅逐倭寇到了西嶼鄉南部時,突然發現有一群數十匹的蒙古馬,聚集在一個小村落東側坡地下躺著休息,距離坡地東邊約幾十步路遠的港灣。

  吳禎將軍的部屬將馬匹馴服後,將這一群馬帶回「媽宮」(今馬公市),部隊臨走前,就將這個小村落取名叫做「緝馬灣」,因此一直沿襲到現在,目前老一輩的西嶼鄉民仍然不叫「赤馬村」,而叫「緝馬灣」。

  吳禎將軍部屬取名「緝馬灣」的時間,約在明朝洪武七年前後(1370),在清朝時代,「緝馬灣社」屬「西嶼澳」管轄,迄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光復後改稱「赤馬村」,赤馬與棕紅色蒙古馬頗吻合。


資料來源:澎湖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