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二崁一家一館改造命運

澎湖二崁文化村推動「一家一館」計畫,原來被人丟棄垃圾的地方,現在變身為二崁素人館,展示石雕作品。

澎湖二崁文化村保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建材都是當地的玄武岩和石老石古石建造而成。


●颱風來臨前,澎湖縣西嶼鄉二崁村透著一種風雨前的寧靜,日頭赤燄燄的午後,二崁阿嬤蒼涼的褒歌聲迴蕩著:丈夫出外討生活,賺了錢、娶細姨,獨留阿嬤守著二崁日益破敗古厝的心酸心情…。


爭取補助 修繕古厝


  阿嬤的歌聲成了二崁村生活的寫照,為了求一家的溫飽,男丁出外賺錢,人口逐漸外流,這個以玄武岩、石老石古石建造起來的四百多年老聚落,成了漸失生氣的老人村,人口不到百人,更難聽到孩童的嬉鬧聲。

  1994年,一群二崁人不願見到自己生長的故鄉走入廢村的命運,成立中國民國保存二崁聚落協進會,在政府六年國建計畫下,向文建會爭取補助經費,展開村內21棟傳統古厝修繕保存工作。


青壯返鄉 協力社造


  經過12年的聚落保存,已經傾圮的二崁村,不但已經完成古厝修繕計畫,景象不再破敗凋零,十多年來,也有十多位出外工作的二崁青壯輩返鄉,投入社造工作,讓二崁村不再只有老人的身影。

  颱風前,到澎湖視察地方文化館業務的文建會主委邱坤良,走訪了這個寧靜的小村落,幾張板凳,邱坤良和二崁阿嬤坐在22之1號的「柑仔店」聊起天來,店裡沒有大都市便利商店琳瑯滿目的商品,幾盒「土豆粿」放在店門口等待遊客駐足,陰暗的店內除了簡單的商品,最珍貴的大概是被阿嬤貼在牆上與台北市長馬英九的合照。

  這家「柑仔店」是二崁人一人捐獻1000元,集資讓阿嬤開的店,目的是要恢復二崁的商業生機,這幾年,協進會更大力倡導「一家一館」計畫,希望二崁家家戶戶都能找出自己的特色,讓二崁成功轉型為觀光的文化聚落。

  當年,被人隨意丟棄垃圾的小空地,如今成為一尊尊石雕進駐的「素人館」,村內也陸續出現「潮間帶館」、「常民生活館」、「童玩館」、「褒歌館」等文化館。


地方產業 帶動民宿


  理事長陳進時說,繼「一家一館」之後,今年是二崁的「產業年」,要發展傳香(以天人菊、艾草、山芙蓉做成的熏香)、土豆粿、藥膳等產業,帶動當地的民宿,目前,協進會已在製作二崁的網站,將把二崁的特色建置在網路上,讓更多人知道。

  目前在澎湖當看護的陳金票,每逢假日就會回到二崁參與社區工作。陳金票說,雖然,政府補助修繕古厝時,並未修到她的家,但是,看到從小長大的村落變好了,她也高興,二崁這幾年人口回流情況雖然並不明顯,但觀光客增加了,或許會讓在外的二崁人興起回鄉的念頭,不再相信二崁的宿命:「石頭發草袂勇健,教狗犁園袂曉行,毋去台灣乎伊好命,踮厝做山歹名聲」。


資料來源:世界日報 2006/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