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寺廟多風貌的彩繪恐有絕跡之虞

  本縣早期寺廟中的彩繪具有多樣風貌,不僅代表著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傳統高度成就。它們的主題與造形亦是經過高度豊富的想像力與長期精鍊的技巧所凝聚的成果。但因國內欠缺鑑定現存彩繪殘跡,以及傳統添料的配製熬煉與繪畫手藝等 等,無法保存原貌,使得早年古廟留下的彩繪無法具體展現傳統藝術成就及過去生活情景,令地方耆老極為惋惜。

  保存古蹟不只是基於對過去歷史文化的崇敬與懷念,也不只是推廣觀光事業之資源,對於發展急遽的現代社會而言,古蹟的保存更有積極的意義。本縣的寺廟雖是宗教性建築,但許多公共性活動也在其中發生。可說是傳統社會的地方生活核心。 早年本縣每個聚落幾乎都有一間廟宇,宮中奉祀正、副主祀,是村民宗教信仰中心。建廟時信眾基於對過去歷史文化的崇敬與懷念,皆匯集了內容豊富形式多樣的民間藝術品於一堂,如木雕、彩繪書畫、泥塑、剪粘、石雕、交趾陶等,這些製作於 七十多年前的手工藝品,代表著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傳統之高度成就。它們的主題與造形不是個人的創作,而是經過高度豐富的想像力與長期精鍊的技巧所凝聚的成果。

  目前本縣各地早期寺廟大部份已遭不當整修破壞,僅存的東西更成了碩果僅有仍呈原貌的台灣民間藝術的殿堂。其中雕樑畫柱,各種彩繪,價值珍貴的藝術品。據白沙僅存的雕刻老師傳表示,早年的通梁古廟,在每一根大樑平坦的樑上,那些畫 工精細的彩繪有如一幅高懸的橫幅繪畫,而且題材內容互有關連,如山川殿前落前步廊的左右架棟上,畫著「文王訪太公」、「商湯訪伊尹」等明君訪賢臣的典故。

  後步廊架埬上是「驅怪獸大破蠻兵」、「祭瀘水漢相班師」,三國演義裡「七擒孟獲」故事的齣頭,正殿前落四根大通樑則是「趙子龍單騎救主」的片段故事。屏門與隔扇之彩繪、山水殿、正殿、清風閣的隔扇及木長上方可見,彩繪內容有醒世勸 善文字如「為善最樂」、「世事讓三分」等,也有山水畫、以及黑竹、淨素淡雅的水墨蘭花,可惜在拆除重建時,因國內欠缺鑑定現存彩繪殘跡以研判原有之色彩圖樣的技術人才,及缺乏傳統添料的配製熬煉與繪畫手藝師傅,導致無法保存原貌,使得早期具有多樣風貌藝術價值珍貴的彩繪出現絕跡之虞。

資料來源:澎湖時報[2005/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