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環海的澎湖廟宇之多居全台之冠王船祭是極重要的祭典
記者洪疇雲/澎湖報導)四面環海的澎湖縣,廟宇之多居全台之冠,傳統的宗教迎王,送王船儀式更成為地方盛事,相傳:傳統宗教儀式迎王、送王時,四週海域必有許多艘遊地河王船接近,並有王爺操練五營兵馬,要求信徒不要接近海域活動,以避免悲劇發生。
鄉內八十歲老法師說:傳統的宗教儀式佔有極為重要地位的送王儀式,在駐蹕王爺相當於古代的縣太爺,有一定任期附身乩童指示離職卸任後,由信徒蓋建王船恭送,而在送王儀式中又分為遊天河及冥紙焚燒送王;而遊地河則為放逐海水漂流,相傳遊地河的王船若接近村里,全村大小必須淨身焚香恭迎膜拜,程序較為複雜,所以目前宗教送王科儀大部份採遊天河模式,而送王由於必須有隨從,古語相傳都會或多或少帶走人命,有相當禁忌及繁複程序。
據傳統宗教習俗口耳相傳,舉凡迎王、送王盛典;當地四周海域必有許多遊地河的王船陸續接近,而隨護王爺的五營兵馬正在招兵買馬,導致各地廟宇奉祀的神明起乩和地方耆老再三呼籲地方民眾,屢逢迎王送王時段,希望信徒務必小心海域活動,免得淪為波臣。
該八十歲老法師說:建造王船及燒王船係屬傳統宗教民俗活動,由於這項宗教民俗具有地方特色且禁忌多;尤其澎湖轄內供奉王爺的比率很高,但每座廟宇的流程不盡相同,然而其祈求平安的目的都一致。
然而澎湖地區各廟宇辦理「送王」的條件,和台灣本島不太相同,不一定三年一科,有的甚至超過數十年,可能和澎湖民風純樸、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不足等因素有直接關係。
由於王爺信仰來由很多,澎湖地區各廟宇供奉王爺為主神者比例很高,甚至比被稱為海神的媽祖還要普遍;另依據王爺信仰源由其中一種說法,「送王」科儀可說是溯自先民早年無力對抗瘟疫流行所演繹出來的活動,因此又有送走瘟疫,象徵「和瘟」的意涵。
據了解,目前各地「迎王」、「送王」的流程不盡相同,但求庇護四境與民眾的目的一致;科儀各有繁簡不一而足,不過一定都會有擔任籌辦委員各職司人員,並由法師組成法事組統籌各項宗教科儀;「送王」形式早期以放水流即「遊地河」比例最高,近代則以「遊天河」火化為主。
而一般送王科儀有許多禁忌,過去民間深信不能有絲毫冒犯,例如,王船建造和駐蹕期間,嚴禁女性觸摸尤其生理期最為忌諱,此外,王船各項法事進行也嚴禁家有喪事者接近或觀看,至於送王時,人更不可以比王船和神明還高,不可高聲談話,王船化吉時必須等中桅杆燒斷才可以離開,至於船上添載的材米油鹽醬醋茶不得攜離,所有工作人員必需慎重辭職,劃清界線,而添載到船上的「王爺雞」不論是否存活,民眾都不能抓來食用等都是嚴格禁忌,因為民間俗信一旦觸犯就會被王船一併帶走。
該八十歲老法師最後指出,隨時空變遷,王爺在社會民俗中的觀念價值逐漸改變,截至目前已經沒有瘟神的對應,反而轉變成為民間守護神的意識價值,因此,有了「代天巡狩」的抽象規範,這和以往有絕對的差異;至於民俗禁忌則是見仁見智的事情。
資料來源:澎湖每天電子報2006/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