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倉未來,住民作主
十一月中旬縣府為了沸沸揚揚的大倉媽祖文化園區開發計畫,在大倉島上召集全體村民舉辦了一場說明會,這場說明會原本目的在於商議納骨塔遷建位置,以因應媽祖文化園區設置時可能動用到原本之納骨塔現址,澎湖人素往重視風水與祖先地理,原本以為會是一場唇槍舌劍的爭論,結局倒是大出縣府各官員的意料之外,村民不但沒有反對納骨塔遷移,更主動提出乾脆將祖先塔位移至本島的後寮或烏崁現行納骨塔,讓未來的大倉島不再有納骨塔或其他喪葬設施,大倉很小,風景可以更吸引人,為了大倉開發計畫,一群每位幾乎都年過半百的大倉村民竟然割捨了風水地理之說,全部鼓掌通過把大倉的塔位通通遷移至本島,未來的大倉將無任何墳墓與納骨塔設施。這樣的結局相信有點令縣府吃驚,原本的規劃可能只是期待村民同意將納骨塔遷徙至比較不妨礙島嶼景觀的邊角之處,縣府要五毛,村民給了一塊,縣長在場似乎深受感動,也要主責處室當場記錄決議未來大倉村民喪葬事宜由縣府全力支持,給予最佳的協助,一場說明會成就了一件好事,也看到了一些端倪。
大倉媽祖文化園區沸沸揚揚地佔據輿論與網路社群板面,走在大倉的聚落與海濱,北風讓這個小島更青冷了,比起吉貝、七美、甚至近年紅透半邊天的鳥嶼等,大倉這曾經被形容內海之珠的島嶼早就被淡忘,也退出了澎湖觀光版圖,島上的港口偌大,宣示著曾以為的繁榮,廟口三三兩兩的的老人家坐著聊天,意味著年輕人離開,老人守島等待一起被時光帶走的故事在大倉上演中,有人說捕魚,澎湖內海漁業匱乏已久,有人說生態旅遊,澎湖內海的生態條件放眼世界舞台真的有令人驚豔嗎?去過南方四島,會發現那裡才是澎湖的生態天堂,外界因為媽祖文化園區的計畫開始議論大倉之事,想想或許沒這個媽祖園區,大倉島真的會被時間洪流吞噬了呢!
聚落內房舍不算老舊,人口卻不達八十人,更多是新台灣之子與老人,漁業蕭條又觀光功能被邊緣化,這個島的年輕人要出路、小孩子需要一個不見得非得離鄉的理由,甚至漁民也想著是否可以有另外一口飯吃,生活是當下最真實的課題,只要生活在當地的人才可以最真實感受到理想與現實的天秤如何衡量,這或許也是我在島上沒感受到大倉媽祖園區造成如外界議論紛紛的氣氛,反而感受到一股蓄勢待發與企盼中帶點不確定的正向氛圍,大倉或許還是適合走觀光,他們的優勢條件在哪?失去的條件跟存在的條件為何?或許大倉村民最是清楚。
和幾位大倉村民稍微閒話家常,他們說大倉開發當然好,以後孩子可以在島上工作,這個島再不動一動的話就快消失在澎湖地圖上了!大倉該怎麼動?可以有些什麼可能性?未來的好與壞?這些或許都需要更多的專業人士與技術討論,定論或許不需要下得太早,但是眼下最真實的就是聽聽大倉村民的聲音,畢竟他們生活在這裡,過去、現在,更希望未來也是繼續留在大倉,所以一切從聆聽他們的聲音開始。外界的聲音很大,大倉的心跳很小,很多事情可以再溝通再思考在討論與再規劃,但前提都必須尊重大倉村民真實的聲音,如果大倉村民想建設與發展,要剝奪他們的機會就得用更大的機會去還給他們,大倉媽祖文化園區應該會逐日透明化了,靜下新來和大倉村民一起想想那些計畫背後的喜悅與不安,我們踏浪而去大倉島,也該讓大倉村民有機會踏浪走向外面的世界,以理性去調和感性,也以感性去支撐理性,進退取捨,有空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