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的家庭組織從大家庭到核心家庭,光澎湖人口數成長有限,而新住宅卻不斷動工這點,就可以看出現代社會年輕人躍躍欲試於另立門戶成立新家的風氣,年輕人或因工作或因成家,比起傳統農業社會生命歷程來說,早了許多年離開原生家庭另立門戶,衍生的問題就是老、中、青三代比過往更早面對疏離與孤獨感的侵襲,相聚的時間與機會變少了,四代同堂很難看到,即使三代同堂的家庭數也在快速下降,很多父母變成老人與老屋攜手共度餘生,孝順的內涵與精神應該是建立在陪伴,但現在當下,說起陪伴父母也是一種奢侈了。
上星期六一場「心靈三富-孝、善、禮」活動在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舉辦,「幸福料理,三代圍桌」活動。邀請到縣內34組三代、四代,甚至到五代同堂的家庭報名參加一起同樂,透過闔家一起包水餃與一起製作全家福蛋糕的過程,感染全家一起完成一件事的向心力,中午安排餐敘聯繫一家人的感情,全家老少圍桌一起用餐的情境,可能也是好久好久沒有的事了。此次報名情況踴躍,包含一家五代同堂也報名參加,縣長等地方政要都出席這場家庭聚會為價值的活動。這場以三代圍桌共享美味佳餚、感受餐桌上的天倫之樂為主題的活動,活動內容包括有「全家包水餃,代代幸福孝」、「幸福臉譜,孝比天糕」、「三代圍桌,幸福香噴噴」。政治人物穿梭在一桌一桌的闔家歡之中,協助包水餃或製作蛋糕,用最溫暖的方式近距離接觸。
記得小時候,三代或四代同堂的那些日子,飯桌總是倫理與親情聯繫與維持的地方,每餐在香噴噴的菜餚上桌後,必須全家到齊才可以開動,父母親總是叮嚀要等爺爺就坐才可以開動用餐,或許是一種倫理的遵循,但或許是一種全家聚首在餐桌的歡愉器氛維繫,餐桌反而成為全家甚至親族重要的感情聯繫點,甚至有親戚來時還得依序上桌吃飯,如今時代變遷下,餐桌空空蕩蕩,或外食,或因工作忙碌而大家自己挑時間用餐無法等候家人,餐桌對家庭的意義早於少於對個人的意義,甚至現代人在外頭與朋友或同事供桌用餐的比例早已遠高於在家與家庭成員供桌用餐,餐桌的家庭情感聯繫功能早已式微,但這是可惜的一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