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菊島旅行-澎湖自助旅行論壇

 
發表人 內容
查看: 5615|引用: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後寮深度漫步 [複製鏈接]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7-8-16 16:08:3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後寮,在旅行地圖上清清淡淡地,直到今年的後寮舊港(遊客稱天堂路)成為遊客新寵後,這超過四百年的老聚落名氣乍響,在遊客如織的舊碼頭旁,瀲豔的夏日陽光與蔚藍海天吸引了遊客按下一次次的快門,爭先漫步在王船港的舊碼頭海堤上,然身後這400年古老聚落的故事,輔助舊碼頭的海天美景,可以更是一段人文與自然的旅行饗宴。

nEO_IMG_DSC_1131.jpg


後寮,曾經白沙鄉第一大村,人口,歷史,面積與地方影響力皆是,從經是澎湖重要的瓜果產區,盛名的嘉寶瓜,香瓜,花生都讓後寮的農產名震澎湖,後寮海域也是白沙鄉坐擁最多無人島的聚落,這是一個如此深孕人文的老聚落。走入聚落,奉祀保生大帝的威靈宮雄偉矗立,廟宇歷史可追溯長達400年,經多次改建,廟前雙旗桿來自阿里山神木,奉王爺指示豎立雙桿,威靈宮改建歷史雖僅為數十年,但廟前古物如銅鐘,古井,都烘托出廟宇的歷史感,其中遠近馳名的莫過於廟宇右側的澎湖最大石敢當:白沙鄉後寮村威靈宮廟埕的符咒碑,依據當地耆老的推算是清代道光二十二年設立,碑上刻有「魑魅魍魎」四個大字,據說有鎮懾四方山林川澤的魑魅魍魎之功能,「魑魅魍魎」四字的鬼字旁都是刻意道士做法加上去,意旨鎮住四方百巷之鬼以保境安民。主因後寮山窮水惡,先民頗受移民之苦,為安民祈福趨吉避凶,王爺指示以此石敢當保境安民,驅趕邪物,因之有四鬼字之法語。


nEO_IMG_DSC_1133.jpg

nEO_IMG_DSC_1134.jpg

nEO_IMG_DSC_1136.jpg

nEO_IMG_DSC_1138.jpg

nEO_IMG_DSC_1139.jpg

nEO_IMG_DSC_1140.jpg

nEO_IMG_DSC_1142.jpg

nEO_IMG_DSC_1143.jpg

nEO_IMG_DSC_1146.jpg

nEO_IMG_DSC_1149.jpg




往村北一路行走,後寮基督教會的禮拜堂以樸質的澎湖建築風格靜靜地座落在村中,至今仍有禮拜之舉辦,雖村中信仰仍以道教為主,而從禮拜堂一路走入村子核心,則見古厝散落,曾經為白沙鄉人口最多的老聚落,擁有為數甚多的古厝,至今因村民外移而免去拆建新式洋樓,於是後寮的村內靜靜地錯落著百年古厝,有樸質,有華麗,有民宅風,亦有商用老古厝,如能有當地人引路介紹更能窺知一二。

nEO_IMG_DSC_1150.jpg


在禮拜堂旁這古厝,早期為後寮少數餅舖,製作村廟與習俗祭典所需之糕餅,販售於白沙鄉,甚至遠賣馬公,餅舖古厝旁的古井歷史百年,早期後寮有人從事染布業,便於此井旁進行染布製作與生產洗滌,當地人戲稱此井為布井。在往前約末五十公尺,這半塌兩層樓建築則為後寮布商之故居,為日式時期所建古厝型制的兩層樓建築,百年前在無鋼筋水泥與現代工法下,後寮人共建構了三棟以老古石及玄武岩、木棟、石板搭建而成的兩層樓建築,其中這棟為布商之家。為使雙層建築穩固,一樓以玄武岩為基石採取交丁砌,屋腳並以石腳收底並以雕飾美化,門樓採取澎湖較少出現的倒吞吟,樸素的三爪窗上仍見當年華麗的泥雕與彩繪,可惜多已斑駁,二樓以上僅殘存木樑老朽,屋瓦老古石則崩落,澎湖古厝之美與保存之不易,令人省思。


nEO_IMG_DSC_1153.jpg

nEO_IMG_DSC_1154.jpg

nEO_IMG_DSC_1158.jpg

nEO_IMG_DSC_1159.jpg

nEO_IMG_DSC_1164.jpg

nEO_IMG_DSC_1165.jpg

nEO_IMG_DSC_1169.jpg

nEO_IMG_DSC_1170.jpg

nEO_IMG_DSC_1172.jpg

nEO_IMG_DSC_1173.jpg

nEO_IMG_DSC_1175.jpg

nEO_IMG_DSC_1177.jpg

nEO_IMG_DSC_1179.jpg

nEO_IMG_DSC_1181.jpg


後寮古厝美學之最為許謀古厝,現今屏東萬丹提起許謀多數人都知這位顯赫的旺族,許謀一族早期移民後寮,後往屏東發展致富從政,後其再返回後寮重建祖厝為華麗的閩南式與洋式風格混搭,這棟建築之雄偉在樸質的後寮村內顯得特別顯眼,38年後為國軍接管作為營房多年,多年後國軍搬離,華麗的古厝竟也逐漸凋零崩壞實在可惜。許謀古厝的美學重點在於立面的各種泥塑與彩繪,倒吞吟的格局提供了更多裝置藝術的空間,所以從門聯窗聯,車水堵,鳥踏,門樓,都以中國文化為主題進行泥塑與雕刻的裝置藝術,門楣上則是精彩的十八羅漢,整棟建築的美學展露無遺,非常值得細細品嚐。

nEO_IMG_DSC_1184.jpg

nEO_IMG_DSC_1185.jpg

nEO_IMG_DSC_1190.jpg

nEO_IMG_DSC_1194.jpg

nEO_IMG_DSC_1198.jpg

nEO_IMG_DSC_1200.jpg

nEO_IMG_DSC_1204.jpg

nEO_IMG_DSC_1206.jpg

nEO_IMG_DSC_1209.jpg

nEO_IMG_DSC_1214.jpg

nEO_IMG_DSC_1215.jpg

nEO_IMG_DSC_1217.jpg

nEO_IMG_DSC_1218.jpg

nEO_IMG_DSC_1222.jpg

nEO_IMG_DSC_1223.jpg





往北來到聚落邊緣,在北上就是後寮沙灘,往後寮沙灘之前我們找到了傳說中的紅毛井,就是400年前荷蘭人短暫佔據澎湖期間的古井,相傳此井為荷蘭人所挖,因此稱為紅毛井,此處現今距離海岸線還有點距離,村中耆老表示百年前此處即為山海交界處,邊陲之地,為後期移民的居住所,早期移民多集中在威靈廟附近,百年前此處海域佈滿珊瑚與豐厚的魚蝦,如今卻囤積為地,已經不見山海之交的當年景致,大自然之力令人震驚。

nEO_IMG_DSC_1232.jpg

在往前約百公尺進入了後寮沙灘區,除了美麗的後寮沙灘靜靜地坐在沙灘上遙望北海諸島外,這裡有兩個值得品味的景點就是古魚灶以及舊碼頭(王船港)。後寮於全盛時期約有八至十組丁香捕撈船隊,在魚收豐富的年代,魚灶的產業因應而生,以協助漁船處理過剩魚貨,當年多數的後寮漁船把魚貨在沙灘旁這處魚灶處理,大宗魚貨為丁香,隨著產業沒落,魚灶荒廢多年,今白沙鄉公所撥款協助社區重建,加上以回收材料打造模擬魚灶工作的真人場景,使得魚灶更顯得活潑,在魚灶四周海天一色,也飽覽後寮海岸美景,此處為後寮舊碼頭,漁村往日均在此停靠,並非現今的新碼頭,所以魚灶才設置於此,從空間分佈也可以細察聚落發展的歷史軌跡。


nEO_IMG_DSC_1238.jpg

nEO_IMG_DSC_1239.jpg

nEO_IMG_DSC_1240.jpg

nEO_IMG_DSC_1242.jpg

nEO_IMG_DSC_1243.jpg

nEO_IMG_DSC_1245.jpg

nEO_IMG_DSC_1250.jpg

nEO_IMG_DSC_1254.jpg

nEO_IMG_DSC_1257.jpg

nEO_IMG_DSC_1264.jpg

nEO_IMG_DSC_1268.jpg

nEO_IMG_DSC_1272.jpg

nEO_IMG_DSC_1280.jpg

nEO_IMG_DSC_1282.jpg

nEO_IMG_DSC_1288.jpg

nEO_IMG_DSC_1296.jpg

nEO_IMG_DSC_1302.jpg

nEO_IMG_DSC_1314.jpg

nEO_IMG_DSC_1318.jpg




最後來到如今名聲顯赫,遊客趨之若鶩的後寮舊碼頭海堤,這近200年歷史的舊海堤如今有著夢幻的畫面與浪漫的營造,但其實它更深具的是人文與生活歷史的知足與惜福。早百年前這裡也曾是木筏停靠之處,當年以石頭堆砌而成,並非如今所建之水泥海堤,後寮居民船筏停靠於此,後感念王爺庇佑魚收與海上平安,奉王爺指示該處也作為遊天河之王爺王船停靠港,於是此處增添了信仰色彩,並安置有石符於海堤上,保境安民,每逢犒軍或廟會軍會於此進行施法科儀,石符於幾年前才移除,而現今的水泥提防則是近20年產物,至於彎曲的造型為彰顯王船停靠之神威,並有以滿弓之姿態擋煞之意義,遊客來此除感受浪漫海景外也英熟悉此段人文典故,另此海堤滿潮時海水覆蓋海堤,浪高危險,請勿於滿潮之時或浪大之日進入海堤免生危險,切記。


nEO_IMG_DSC_1321.jpg

nEO_IMG_DSC_1325.jpg

nEO_IMG_DSC_1329.jpg

nEO_IMG_DSC_1330.jpg

nEO_IMG_DSC_1332.jpg

nEO_IMG_DSC_1336.jpg

nEO_IMG_DSC_1338.jpg

nEO_IMG_DSC_1342.jpg

nEO_IMG_DSC_1348.jpg

nEO_IMG_DSC_1353.jpg
nEO_IMG_DSC_1359.jpg

nEO_IMG_DSC_1363.jpg

nEO_IMG_DSC_1374.jpg

nEO_IMG_DSC_1378.jpg

nEO_IMG_DSC_1384.jpg

nEO_IMG_DSC_1391.jpg

nEO_IMG_DSC_1399.jpg

nEO_IMG_DSC_1420.jpg



後寮旅行路線規劃:
時間:約2小時
路線:威靈宮-石敢當-村內菜宅-布井-雙樓古厝-許謀古厝-紅毛井-魚灶-舊碼頭海堤-後寮沙灘眺望海景
補充資源:後寮遊客服務中心內有服務台與各項公共設施如廁所


後寮玩法訣竅:關於如何更細細品味後寮,提出觀察與賞玩重點給遊客,希望透過這十個角度可以更發現後寮之美以及他的風味:
第一:海景絕對美麗,坐在後寮綿延不絕的沙灘上,細細品味北海諸島如姑婆等島嶼在海上的美麗姿態,不管黃昏或清晨更有味道
第二:散步菜宅,後寮擁有許多菜宅,曾經是白沙鄉農業大村,在菜宅間穿梭有時還可以看到當季作物,並與村內農夫交談更瞭解當地農業文化
第三:古厝之美,靜靜地散步在百年後寮古厝,後寮曾經繁華一時,百年前各式建築古厝至今仍保留多處,可以透過與鄰里聊天更瞭解古厝歷史與故事,洞悉古厝美學
第四:古井探索,後寮至今保有古井甚多,包含農業用與家用等等,每口井可能都繫著一個故事,甚至有傳說四百多年前的荷蘭人古井存在呢
第五:後寮舊碼頭風情,遊客如織的後寮舊碼頭成為今年後寮最美麗的宣言,不過請注意漲潮後海水淹沒海堤的風險,最適宜觀賞的時間是漲潮後三小時,上午順光,晴天能見度佳可以看見遠方小島清晰
第六:出海遊玩,後寮有當地人經營之休閒漁業,如果時間更充裕,不妨參加當地人的出海活動,從事海上魚撈體驗與海上休憩活動,從海上看後寮也是另外一種風情與美麗,並可感受後寮先民早年海上活動的艱辛

















更多圖片 小圖 大圖
組圖打開中,請稍候......

使用道具 舉報



手機版|版權聲明|聯絡一筆站長|網站服務|合作提案|關於沿著菊島旅行網站|網站成長史|

請尊重本站著作權規範,著作權保護說明;有任何意見歡迎寫信給一筆站長

copyright (c) 2011 沿著菊島旅行. all rights reserved

Designed by PT-design & KCOM

回頂部